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34 点击次数:197
1949年2月,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隆重的进城典礼。随着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北平街道上,全城百姓、学生和工人们都涌上街头,挥舞着彩旗,大声欢呼,热情迎接解放军的到来。
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提到:"傅冬菊为守护北平这座历史名城、保护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两百万百姓的安全,以及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,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。"
1947年,蒋介石命令组建华北“剿匪”总指挥部,任命傅作义为最高指挥官,全面掌控华北地区的军事、行政、财政和文化事务。然而,傅作义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:东北野战军即将进入华北,他的部队因淮海战役的牵制,南下撤退困难重重,国民党军在华北的战略据点正不断缩减。
面对华北地区的严峻局面,蒋介石和傅作义都在琢磨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,是撤退还是继续固守?那时两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,谁也不敢轻易下决定。
济南一战打完后,华北的国民党部队和南边的国民党部队完全断了联系,傅作义必须马上拿个主意。蒋介石之前建议傅作义把福建当作大后方,可傅作义还在琢磨,他在华北苦心经营了二十年的这个小团体接下来该何去何从。
沈阳陷落后,蒋介石主张傅作义带领所有部队向南撤退,放弃华北地区。然而,傅作义深知蒋介石惯于打压非嫡系势力,如果自己带着部队南下,蒋介石肯定会迅速控制住他的军队。
在国民党国防部的军事会议上,蒋介石询问华北局势时,傅作义明确表示:“守住华北才能掌控全局,退到江南只是苟且偷生。”这句“苟且偷生”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,因为历史上偏安江南的政权都难逃失败命运。于是,蒋介石立刻下令,让傅作义暂时坚守北平、天津两地。
傅作义那时候心里很清楚,蒋介石不得人心,共产党肯定能打赢这场仗。所以,他开始琢磨着怎么跟共产党拉近关系。
傅作义从张家口搬到北平时,身边只有工作人员,没有家人。为了打发寂寞,他把大女儿冬菊接到身边。这样既能让女儿生活有人照顾,自己也能有个说话的对象,不用整天忙着工作;同时,他也想听听家人的意见。
那时傅冬菊在天津《大公报》当记者,常常在报纸的副刊部分发表一些带有进步思想的文章。傅作义察觉到女儿可能受到共产党的思想感染,就建议她到国外去读书深造,还特意请胡适帮她办好了出国手续。但傅冬菊坚决不同意,她反过来劝说父亲,认为留在国内同样能为国家贡献不少力量。
傅作义看着女儿能自己拿主意,心里挺高兴,也就不再强求她什么。至于女儿是不是共产党,他也不好直接问,只是悄悄嘱咐身边的警卫副官,等女儿来的时候,记得把桌上的文件收好,别让她随便翻看。
傅冬菊到了北京后,自己一个人住在中南海居仁堂的里间,傅作义和警卫副官则睡在外间,生怕女儿随意进出,跟一些来路不明的人接触。有一回,傅冬菊劝父亲别再参与内战,傅作义对女儿说,他也是没办法,如果他不打别人,别人就会来打他。
没过多久,傅作义和女儿悄悄商量起与共产党暗中联络的事。傅冬菊对父亲说,她有个同学和共产党有关系,这人非常可靠。于是,在北平谈判开始前,傅作义让女儿把一封求和电报转交给地下党。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中共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,只打了五次电话约傅冬菊单独见面,可每次都没见着人。
傅作义对年轻人的表现感到十分不满,认为他们做事不够稳妥。他思来想去,觉得还是得亲自安排人出城,去和中共方面取得联系。
北平和平谈判启动后,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能够迅速掌握傅作义的心理变化,便于在谈判中灵活应对,这其中傅冬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北平刚解放,几名地下党员找到傅冬菊,递给她一份入党申请表,说填完就能成为党员。没想到傅冬菊笑着告诉大家,她其实在1947年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。
傅冬菊在北平的工作结束后,回到了天津,改名为“傅冬”,继续在报社任职。随后,她随南下的部队担任战地记者,辗转到了昆明,并有机会见到了邓小平。1951年,陈赓将她带到了北京,计划派她前往朝鲜战场担任翻译。然而,帅孟奇见到傅冬后,认为前线的工作对她来说不太合适,于是安排她留在了人民日报社。
傅冬长期在人民日报担任记者,从事新闻报道。改革开放后,他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了十多年,之后定居北京。晚年时,傅冬生活简朴,把积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。2007年,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。